- Joined
- Sep 24, 2008
- Messages
- 2,144
- Points
- 0
http://www.zaobao.com/xhd/pages/xhd090511.html
新移民开德士 脑筋转弯不怕路难
赵琬仪 (2009-05-11)
德士行业有特殊要求,比如要熟悉主要道路和地标,能够和本地不同种族的乘客及外来游客沟通,甚至懂得一些街道地点的民间惯称。若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初来乍到的新移民开德士,随时可能碰到鸡同鸭讲的情况,沟通费神费力,虎口讨生活更加不容易。
本期《新汇点》访问了两名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新移民德士司机,看他们对在本地的德士行业打拼有什么感受,从中或许也反映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可能忽略的一些特别之处。
原籍中国西安、1995年成为新加坡公民的沈毛明说:“开德士,就是每天在虎口讨生活”。一言概括了德士司机工作的辛苦,也道出了开德士这门行业所蕴含的辛酸艰难。
截至2007年,我国的德士车队多达2万4400多辆。近一年,经济情况急转而下,再加上德士收费调高,德士的载客量在双重打击下持续下降,许多受访的德士司机都感叹:“僧多粥少。”
钱耀圣认为仪表对德士司机也很重要,他每个月都会上美容院做护肤保养。
据新加坡德士学院介绍,近年申请德士执照的人数,都保持在每年2000人左右。申请德士司机执照的条件之一是申请者须是新加坡公民,因此学院并没有特别收集新移民德士司机的纪录。事实上,即便是经常搭德士的乘客,也很少能遇到一个口音特别的新移民司机。新移民从事德士行业的人数仍是非常少数。
在本地定居多年的两名新移民,放下了原本从事的专业工作,选择驾驶德士,考验他们的不仅是对街道的认识,还有其他种种问题。
前银行电脑部门主管开德士 展现香港人“醒目”的一面
1992年从香港移民来新加坡的钱耀圣(洋名Simon,49岁),最早在银行的电脑科技部门工作,辞掉白领工作后,曾在克拉码头的推车档售卖新潮手表。新潮手表虽然在香港广受欢迎,但在新加坡市场,却不能一直保持热度,他经营了五年便结束了生意,在1998年改行开德士。
自此,他便以开德士为职业,在2005年还申请到驾豪华马赛地德士,专攻企业公司高档乘客的市场。
他说:“那时在克拉码头,每天晚上看到德士站,等德士的乘客大排长龙,克拉码头还专设柜台代客人订德士,心想:‘开德士应该有得赚。’”
请马来青年帮忙翻译
如今,已经拥有超过十年驾驶德士经验的他,谈起如何克服德士行业的种种工作挑战,展现了香港人“醒目”(懂得灵活变通)、适应力强的一面。
来新前曾在香港渣打银行电脑科技部门担任主管的他说:“接待一般乘客,用英语和华语没问题。若碰到只会讲马来话或福建话的乘客,就有点难度了。”
始终未学会马来话的他,有一次接送两名年迈的马来乘客,对方只能念出地区名字,其余都是马来话,听得他一头雾水。刚巧附近的巴士车站有一名马来年轻人,他马上向他求助,请他翻译,总算搞清楚了乘客要去的目的地,顺利完成任务。
至于福建话,他化繁为简,掌握了简单的福建话“直走”、“转左、转右”、“够了”,也能顺利过关。
体现香港的领带文化
沟通不过是开德士的基本功,如何经营及确保客源,才是考生意头脑的地方。他分享了一些心得,并坦言“不怕其他德士师傅效仿”。这份自信来自他对新加坡和香港两地生活文化差异的了解。他举了打领带的例子,说:“我估计九成的Limo德士司机不打领带,他们是不愿意打领带的。”
他的经验显示,德士师傅穿着整齐,就能够赢得客人的好感。经常有客人见到他打领带、穿西装背心的醒目造型,就预订了下一趟的接送服务。现在,他开豪华马赛地德士,已经建立起固定接送的乘客群,服务的多是公司企业的客户,或有钱太太,因此,更加讲究整洁的仪表和温文有礼的服务态度。
钱耀圣解释,领带文化在香港十分平常,“在香港,我们念小学便要打领带。十几岁时,便和朋友上洋服店定制西装;毕业后,在银行上班,每名男职员都要打领带。”
香港社会先敬罗衣后敬人,也促使香港人从小就讲究衣着打扮。而外型整洁、美观,对于服务行业具有增值作用。他透露,身上的西装背心也是特别找裁缝量身定造的,每个月他还会上美容院做护肤保养,对外型保养的讲究程度,可媲美时下的年轻人。
时间比柴油宝贵
怎么善用资源,他和本地一些德士师傅也有不同观点。一些德士师傅宁愿在德士站苦等,避免耗油,而不开着空车到其他地方碰运气,他认为:“我不怕耗油,重要的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在10分钟的车程便能载到乘客。例如,在办公时间的新达城等乘客,是等不到乘客的;在樟宜机场排队一两小时,我也不会考虑。”
换句话说,时间比柴油宝贵,争取时间多载几个乘客,胜过在德士站苦等数小时做几元生意。当然,要有效地实践这个理论,首先是要掌握市区不同载客地点的情况,才不会跑冤枉路。这些都是开德士多年一点一滴累积回来的经验。对钱耀圣这个新移民来说,对市场的娴熟和道路的熟悉,也超过很多本地的德士司机。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德士师傅的生计经营面对更大挑战。经济好时,勤奋的德士师傅若从清晨开工,一直工作到深夜,每天开车超过12小时,一个月可赚高达3000元至5000元,但现在已没有这么“好赚”了。
收入是减少了,但是开德士对他来说,仍是时间自由,随时可能接触到新鲜事物的理想工作。访问时,他与记者分享一些和名人乘客合照的照片,这都是德士工作的快乐回忆。
(摄影/龙国雄 谢光凭)
新移民开德士 脑筋转弯不怕路难

赵琬仪 (2009-05-11)
德士行业有特殊要求,比如要熟悉主要道路和地标,能够和本地不同种族的乘客及外来游客沟通,甚至懂得一些街道地点的民间惯称。若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初来乍到的新移民开德士,随时可能碰到鸡同鸭讲的情况,沟通费神费力,虎口讨生活更加不容易。
本期《新汇点》访问了两名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新移民德士司机,看他们对在本地的德士行业打拼有什么感受,从中或许也反映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可能忽略的一些特别之处。
原籍中国西安、1995年成为新加坡公民的沈毛明说:“开德士,就是每天在虎口讨生活”。一言概括了德士司机工作的辛苦,也道出了开德士这门行业所蕴含的辛酸艰难。
截至2007年,我国的德士车队多达2万4400多辆。近一年,经济情况急转而下,再加上德士收费调高,德士的载客量在双重打击下持续下降,许多受访的德士司机都感叹:“僧多粥少。”
钱耀圣认为仪表对德士司机也很重要,他每个月都会上美容院做护肤保养。
据新加坡德士学院介绍,近年申请德士执照的人数,都保持在每年2000人左右。申请德士司机执照的条件之一是申请者须是新加坡公民,因此学院并没有特别收集新移民德士司机的纪录。事实上,即便是经常搭德士的乘客,也很少能遇到一个口音特别的新移民司机。新移民从事德士行业的人数仍是非常少数。
在本地定居多年的两名新移民,放下了原本从事的专业工作,选择驾驶德士,考验他们的不仅是对街道的认识,还有其他种种问题。
前银行电脑部门主管开德士 展现香港人“醒目”的一面
1992年从香港移民来新加坡的钱耀圣(洋名Simon,49岁),最早在银行的电脑科技部门工作,辞掉白领工作后,曾在克拉码头的推车档售卖新潮手表。新潮手表虽然在香港广受欢迎,但在新加坡市场,却不能一直保持热度,他经营了五年便结束了生意,在1998年改行开德士。
自此,他便以开德士为职业,在2005年还申请到驾豪华马赛地德士,专攻企业公司高档乘客的市场。
他说:“那时在克拉码头,每天晚上看到德士站,等德士的乘客大排长龙,克拉码头还专设柜台代客人订德士,心想:‘开德士应该有得赚。’”
请马来青年帮忙翻译
如今,已经拥有超过十年驾驶德士经验的他,谈起如何克服德士行业的种种工作挑战,展现了香港人“醒目”(懂得灵活变通)、适应力强的一面。
来新前曾在香港渣打银行电脑科技部门担任主管的他说:“接待一般乘客,用英语和华语没问题。若碰到只会讲马来话或福建话的乘客,就有点难度了。”
始终未学会马来话的他,有一次接送两名年迈的马来乘客,对方只能念出地区名字,其余都是马来话,听得他一头雾水。刚巧附近的巴士车站有一名马来年轻人,他马上向他求助,请他翻译,总算搞清楚了乘客要去的目的地,顺利完成任务。
至于福建话,他化繁为简,掌握了简单的福建话“直走”、“转左、转右”、“够了”,也能顺利过关。
体现香港的领带文化
沟通不过是开德士的基本功,如何经营及确保客源,才是考生意头脑的地方。他分享了一些心得,并坦言“不怕其他德士师傅效仿”。这份自信来自他对新加坡和香港两地生活文化差异的了解。他举了打领带的例子,说:“我估计九成的Limo德士司机不打领带,他们是不愿意打领带的。”
他的经验显示,德士师傅穿着整齐,就能够赢得客人的好感。经常有客人见到他打领带、穿西装背心的醒目造型,就预订了下一趟的接送服务。现在,他开豪华马赛地德士,已经建立起固定接送的乘客群,服务的多是公司企业的客户,或有钱太太,因此,更加讲究整洁的仪表和温文有礼的服务态度。
钱耀圣解释,领带文化在香港十分平常,“在香港,我们念小学便要打领带。十几岁时,便和朋友上洋服店定制西装;毕业后,在银行上班,每名男职员都要打领带。”
香港社会先敬罗衣后敬人,也促使香港人从小就讲究衣着打扮。而外型整洁、美观,对于服务行业具有增值作用。他透露,身上的西装背心也是特别找裁缝量身定造的,每个月他还会上美容院做护肤保养,对外型保养的讲究程度,可媲美时下的年轻人。
时间比柴油宝贵
怎么善用资源,他和本地一些德士师傅也有不同观点。一些德士师傅宁愿在德士站苦等,避免耗油,而不开着空车到其他地方碰运气,他认为:“我不怕耗油,重要的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在10分钟的车程便能载到乘客。例如,在办公时间的新达城等乘客,是等不到乘客的;在樟宜机场排队一两小时,我也不会考虑。”
换句话说,时间比柴油宝贵,争取时间多载几个乘客,胜过在德士站苦等数小时做几元生意。当然,要有效地实践这个理论,首先是要掌握市区不同载客地点的情况,才不会跑冤枉路。这些都是开德士多年一点一滴累积回来的经验。对钱耀圣这个新移民来说,对市场的娴熟和道路的熟悉,也超过很多本地的德士司机。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德士师傅的生计经营面对更大挑战。经济好时,勤奋的德士师傅若从清晨开工,一直工作到深夜,每天开车超过12小时,一个月可赚高达3000元至5000元,但现在已没有这么“好赚”了。
收入是减少了,但是开德士对他来说,仍是时间自由,随时可能接触到新鲜事物的理想工作。访问时,他与记者分享一些和名人乘客合照的照片,这都是德士工作的快乐回忆。
(摄影/龙国雄 谢光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