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ultimate furthest time before War to Taiwan Annexation

democracy my butt

Alfrescian
Loyal
Joined
Feb 20, 2010
Messages
2,818
Points
48
Dead Line set = by 2020! Nothing further!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1-06/doc-ifyqincu6863340.shtml

最近关于两岸统一时间表都有这些说法:2020年武统
最近关于两岸统一时间表都有这些说法:2020年武统

0
  原标题:最近,关于“台湾统一时间表”都有这些说法

IyBi-fyqincu5291682.jpg

  岁末年初,“两岸军事话题”成为热点新闻。台当局领导人蔡英文的两场记者会宣扬“大陆军事威胁论”,首份所谓“国防报告书”,更是摆出要以多兵重器吓阻大陆的架势。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近日也明确指出,搞“以武拒统”是没有出路的!

  1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以武拒统”?别做大头梦了!》称,台湾要靠提升军备“以武拒统”,不但是缘木求鱼,而且是南辕北辙。岛内民众看最清楚不过:用武器堆不出安全感,搞对抗、搞军备竞赛,不仅不能保障台湾安全,反而会给两岸关系带来风险,损害台海和平。一年多来,在民进党狭隘的对抗思维下,两岸关系越来越“冷”。

  与此同时,舆论上关于“两岸统一时间表”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

  刘军川(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联络局局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学习时报》12月25日头版刊发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联络局局长刘军川的文章称, 党的十九大报告继续明确把完成祖国统一列为我们党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并且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目标统一起来,明确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神圣历史任务。没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所企盼的中国梦也不圆。

  李克新(中国驻美公使)

  美军舰抵达高雄之日 就是“武统”之时

  环球时报引述台媒报道,中国驻美公使李克新12月8日在中国大陆驻美大使馆主讲“解读十九大报告”侨学界专场讲座,其间就美国国会通过的《国防授权法》,其中包括“美台军舰实现互访”的条文表示称,“我可能要感谢你们美国朋友”,大陆没有时间跟机会用“反分裂国家法”,若美国把军舰派过去台湾,就启动了“反分裂国家法”。报道称,李克新讲到此处特别低头念稿:“我告诉你,美国军舰抵达高雄之日,就是我解放军武力统一台湾之时。”他并说,这并非开玩笑,因为美国军舰若访上海,是征得中方同意,但去台湾中方肯定不同意,美国强行要去,就启动《反分裂国家法》,中方得采取行动。

  阎学通(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2021年之前台湾问题不会解决

  清华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日前接受媒体采访,对2018中国崛起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和展望。阎学通认为,虽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统一台湾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能否统一不是物质力量是否具备的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选择问题。历史证明,预测台海不发生军事冲突是容易准确的,因此我预测2021年之前台湾问题不会解决,台海也没有战争危险。特朗普和蔡英文按规定都可执政到2021年初,从目前看,他们不太会搞宣布“台湾独立”的活动。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解决台湾问题,分分钟的事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在由共青团中央和国资委、国防科工局等联合举办的第2届“中国制造日”直播活动上针对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金灿荣表示,在十几年前的时候有些战略报告称,打乱中国现代化的东西,“一是能源瓶颈,第二个是台湾有事”。但是,现在形势已经完全不同,“问题已经不大”。解决台湾问题,现在那是分分钟的事儿,能力没有问题了,是意愿问题,台湾已经不是个事儿。

  邓聿文(中国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2020年或武统台湾

  中国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邓聿文在香港《南华早报》刊文称,下述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会促使2020年武力统一台湾,它们包括特朗普国安报告将中国定义为“战略对手”、北京对“台独”的焦虑以及自以为具有解决台湾问题的实力、蔡英文的误判等。一定程度上说,2020年“武统”台湾,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指的是台湾送给北京武统的一个借口或说法。

  严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美台军事合作升级 台海必将燃起战火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严峻日前为港台腔撰文称,美国《2018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第1259条涉及所谓“强化美台防务关系”, 为今后引发台海局势动荡埋下了危险的种子。他认为,如果美国军舰真的进入台湾,如果美台军事关系进一步升级,中国有不少人认为,这事实上已经符合《反分裂国家法》中有关使用非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的条件,因为这属于该法第8条有关“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的规定,在这种情势下,台海必将燃起战火。

  关于“台湾统一时间表”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提供,关注微信“港台腔”,一起讨论。

关键字 : 台湾统一武统蔡英文台海
我要反馈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1-05/doc-ifyqincu5308408.shtml

港媒:解放军2020年武统台湾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港媒:解放军2020年武统台湾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0
  摘要:台湾要靠提升军备“以武拒统”,不但是缘木求鱼,而且是南辕北辙。一年多来,在民进党狭隘的对抗思维下,两岸关系越来越“冷”。

IyBi-fyqincu5291682.jpg

  岁末年初,“两岸军事话题”成为热点新闻。台当局领导人蔡英文的两场记者会宣扬“大陆军事威胁论”,首份所谓“国防报告书”,更是摆出要以多兵重器吓阻大陆的架势。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近日也明确指出,搞“以武拒统”是没有出路的!

  1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以武拒统”?别做大头梦了!》称,台湾要靠提升军备“以武拒统”,不但是缘木求鱼,而且是南辕北辙。岛内民众看最清楚不过:用武器堆不出安全感,搞对抗、搞军备竞赛,不仅不能保障台湾安全,反而会给两岸关系带来风险,损害台海和平。一年多来,在民进党狭隘的对抗思维下,两岸关系越来越“冷”。

  与此同时,舆论上关于“两岸统一时间表”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

  刘军川(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联络局局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学习时报》12月25日头版刊发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联络局局长刘军川的文章称, 党的十九大报告继续明确把完成祖国统一列为我们党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并且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目标统一起来,明确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神圣历史任务。没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所企盼的中国梦也不圆。

  李克新(中国驻美公使)

  美军舰抵达高雄之日 就是“武统”之时

  环球时报引述台媒报道,中国驻美公使李克新12月8日在中国大陆驻美大使馆主讲“解读十九大报告”侨学界专场讲座,其间就美国国会通过的《国防授权法》,其中包括“美台军舰实现互访”的条文表示称,“我可能要感谢你们美国朋友”,大陆没有时间跟机会用“反分裂国家法”,若美国把军舰派过去台湾,就启动了“反分裂国家法”。报道称,李克新讲到此处特别低头念稿:“我告诉你,美国军舰抵达高雄之日,就是我解放军武力统一台湾之时。”他并说,这并非开玩笑,因为美国军舰若访上海,是征得中方同意,但去台湾中方肯定不同意,美国强行要去,就启动《反分裂国家法》,中方得采取行动。

  阎学通(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2021年之前台湾问题不会解决

  清华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日前接受媒体采访,对2018中国崛起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和展望。阎学通认为,虽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统一台湾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能否统一不是物质力量是否具备的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选择问题。历史证明,预测台海不发生军事冲突是容易准确的,因此我预测2021年之前台湾问题不会解决,台海也没有战争危险。特朗普和蔡英文按规定都可执政到2021年初,从目前看,他们不太会搞宣布“台湾独立”的活动。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解决台湾问题,分分钟的事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在由共青团中央和国资委、国防科工局等联合举办的第2届“中国制造日”直播活动上针对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金灿荣表示,在十几年前的时候有些战略报告称,打乱中国现代化的东西,“一是能源瓶颈,第二个是台湾有事”。但是,现在形势已经完全不同,“问题已经不大”。解决台湾问题,现在那是分分钟的事儿,能力没有问题了,是意愿问题,台湾已经不是个事儿

  邓聿文(中国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2020年或武统台湾

  中国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邓聿文在香港《南华早报》刊文称,下述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会促使2020年武力统一台湾,它们包括特朗普国安报告将中国定义为“战略对手”、北京对“台独”的焦虑以及自以为具有解决台湾问题的实力、蔡英文的误判等。一定程度上说,2020年“武统”台湾,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指的是台湾送给北京武统的一个借口或说法。

  严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美台军事合作升级 台海必将燃起战火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严峻日前为港台腔撰文称,美国《2018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第1259条涉及所谓“强化美台防务关系”, 为今后引发台海局势动荡埋下了危险的种子。他认为,如果美国军舰真的进入台湾,如果美台军事关系进一步升级,中国有不少人认为,这事实上已经符合《反分裂国家法》中有关使用非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的条件,因为这属于该法第8条有关“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的规定,在这种情势下,台海必将燃起战火。

  关于“台湾统一时间表”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提供,关注微信“港台腔”,一起讨论。

关键字 : 蔡英文台湾解放军
我要反馈
 
打过去就不必一国两制,再也没有什么两岸啦!

先全面封锁海空再开打.台独的一个也不能跑掉.抓住杀了,永远就没有问题啦!
 
Taiwan is AGED, sick, poor dying and even hospital too poor to sustain. Only PLA liberation can save Taiwan:

https://tw.news.yahoo.com/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血庫嚴重血荒、醫院消失-人口-013648453.html

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血庫嚴重血荒、醫院消失...人口結構失衡,拖垮整個台灣
1a570620-4bdb-11e5-9ff8-7da1c9e0ffd8_-logo.png.cf.jpg

商業周刊
73 人追蹤
政事觀察站2018年1月11日 上午9:36
作者 ● 河合雅司/商周網站專欄作家" data-reactid="11">作者 ● 河合雅司/商周網站專欄作家



bc23d3ef689ddbbc6a5d6fc054213722

檢視相片
「少子化」「高齡化」也許已經讓你聽到耳朵長繭,但你可能不曾想過:它們將如何左右我們的未來?

2017年底,台灣超過65歲以上的老人人口占比已達13.9%,可以預見2018年老年人口將超過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台灣總生育率近3年都在1.1人徘徊,少子化、高齡化所帶來的社會與經濟問題,絕對超乎你我想像!

作者河合雅司身為日本人口研究專家與《產經新聞》評論委員,在深入研究後,他發現人口減少不只是單純變得「地廣人稀」,結構失衡更將成為拖垮整個國家的核心問題。

2027年 血庫嚴重缺血,重要手術無法進行
2030年 銀行、醫院、安養院一一從地方消失
2033年 每3戶就有1戶空屋
2039年 火葬場嚴重不足
2050年 食物缺乏,捲入世界糧食戰爭
……" data-reactid="32">2020年 半數女性超過50歲
2027年 血庫嚴重缺血,重要手術無法進行
2030年 銀行、醫院、安養院一一從地方消失
2033年 每3戶就有1戶空屋
2039年 火葬場嚴重不足
2050年 食物缺乏,捲入世界糧食戰爭
……

一人家戶超過1/3,獨居的貧窮高齡者激增成為一大問題" data-reactid="33">2022年,日本正式進入「獨居社會」──
一人家戶超過1/3,獨居的貧窮高齡者激增成為一大問題



人口雖減少,家戶數卻增多" data-reactid="35">人口雖減少,家戶數卻增多

事實上,日本的人口雖然逐漸減少,家戶數卻日益增加。根據社人研於2013年進行的《日本家戶數預估統計》,總戶數將在2019年到達高峰,約5307萬戶,相對於2010年的總戶數5184萬戶,增加戶數多達123萬戶。但每戶的平均人口數則從2010年的2.42人持續減少;到了2035年,預計將減少到2.02人。接著,總戶數也將自2020年後開始下滑,預估2035年時將剩下4956萬戶。

為什麼人口數明明在減少,家戶數卻持續增加?

答案很簡單,因為一人家戶,也就是獨居戶變多了。日本的家庭形態,從「夫妻加上2名子女」成為標準家庭的時候開始,就逐漸有了很大的改變。

獨居者並非突然增加的。1995年時,一人家戶占總家戶數25.6%,這已經是很龐大的族群。到了2010年,一人家戶更是躍居各種家戶形態的第1名,比例高達32.4%,超越了由夫妻與子女組成的家戶數(占比為27.9%)。2015年的人口普查中,兩者的差距更加擴大,一人家戶占比增加到34.6%,夫妻與子女組成的家庭則減少到26.9%。

到了2022年時,1947年出生的首批團塊世代邁入了75歲,因丈夫去世而開始獨居的女性也將增多。換句話說,這年是「獨居戶」開始正式增加的年份,我們就稱為日本的「獨居社會」元年吧!

這般趨勢今後將會逐漸加速。《日本家戶數預估統計》推測,一人家戶的占比將在2035年達到37.2%;另一方面,夫妻與子女組成的家庭則減少到23.3%。但回過頭來看1980年的數據,兩者的比例分別是19.8%與42.1%,簡直和2035年完全相反。

越來越多高齡者不與子女同住。" data-reactid="42">獨居者為什麼會增加呢?主要有3大原因。首先是越來越多高齡者不與子女同住

2015年的人口普查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中,有592萬8000人,相當於17.7%的人獨居;其中女性約有400萬3000人,男性約有192萬4000人。換句話說,高齡女性每5人就有1人、男性每7人就有1人獨居。

若比較2010年與2035年的統計結果與預估數據,受出生人數減少的影響,45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減少,增加的反而是中高年族群,尤其是65歲以上。戶長為65歲以上的家戶中,增加率最高的是一人家戶,從498萬戶增加到762萬戶,是過去的1.53倍;而戶長在65歲以上的家戶也從1620萬戶擴大到2022萬戶。

65歲以上戶長在所有戶長當中所占的比率,則從21.2%增加到40.8%。附帶一提,預估2035年時,只由高齡夫妻組成的家庭將高達625萬戶;換句話說,戶長為65歲以上的家戶中,其實有將近七成是獨居戶或只由高齡夫妻組成的家庭。

前面也提過,獨居高齡女性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平均壽命延長與配偶先離世。但根據《日本家戶數預估統計》顯示,男性高齡者的人數也有顯著成長,2010年時,男性戶長為70至74歲的家戶只有36萬戶,但預估到了2035年,將成長到59萬戶;戶長為75至79歲的家戶也將從28萬戶擴大到43萬戶。

至於獨居戶增加的第2個主要原因,則是未婚者的增加。無論男女,幾乎所有年齡層的未婚率都提高了。50歲前未有結婚經驗者所占的比率稱為「終生未婚率」,2015年時,男性的終生未婚率為23.37%,女性則有14.06%。不建立家庭的人變得越來越沒那麼希奇。" data-reactid="47">至於獨居戶增加的第2個主要原因,則是未婚者的增加。無論男女,幾乎所有年齡層的未婚率都提高了。50歲前未有結婚經驗者所占的比率稱為「終生未婚率」,2015年時,男性的終生未婚率為23.37%,女性則有14.06%。不建立家庭的人變得越來越沒那麼希奇。

「家庭」消滅的危機
然而即使結婚,也不代表能夠長久。離婚人數變多,也會使獨居戶增加,這就是第3個理由。根據厚生勞動省在2015年《人口動態統計》中的介紹顯示,1988年的離婚率為1.26(每千人的離婚件數);到了2002年,卻增加到近2倍的2.30,2016年的統計也有1.73。實際申請離婚的夫妻為21萬7000對,登記結婚的人則有62萬1000對。雖然也有離婚後再婚的,但簡單計算起來,還是差不多「每3對夫妻就有1對離婚」。" data-reactid="49">然而即使結婚,也不代表能夠長久。離婚人數變多,也會使獨居戶增加,這就是第3個理由。根據厚生勞動省在2015年《人口動態統計》中的介紹顯示,1988年的離婚率為1.26(每千人的離婚件數);到了2002年,卻增加到近2倍的2.30,2016年的統計也有1.73。實際申請離婚的夫妻為21萬7000對,登記結婚的人則有62萬1000對。雖然也有離婚後再婚的,但簡單計算起來,還是差不多「每3對夫妻就有1對離婚」。

如果不減少未婚或離婚的情況,日本將無可避免走向以獨居為主流的社會。而這也是「家庭」消滅的危機。「家庭為社會的基礎單位」這個概念再也無法成立,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將難以估計。" data-reactid="50">「不與子女同住的高齡者變多」「未婚者增加」「離婚者增加」這3個原因乍看之下沒有交集,實際上卻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因為未婚或離婚而單身的年輕人,最後都將成為高齡者。單身的年輕世代變多,意味著將來的高齡獨居者也會增加。再加上結婚的年輕人日後也可能與配偶死別或離婚,使得「打從年輕便一直單身」的人將越來越多。如果不減少未婚或離婚的情況,日本將無可避免走向以獨居為主流的社會。而這也是「家庭」消滅的危機。「家庭為社會的基礎單位」這個概念再也無法成立,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將難以估計。

如果缺乏家庭支援,就不可能將重心從「醫院或安養機構的照護」,轉移到「居家醫療或居家照護」。" data-reactid="51">衝擊最嚴重的將是社會保險制度,因為這個制度並沒有將獨居者的激增考慮進去。比方說在醫療與照護領域,政府的目標是充實社區整體照顧體系,打造讓高齡者能在社區協助下繼續生活的社會,幫助高齡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邁向人生的終點。然而考量到現實問題,如果缺乏家庭支援,就不可能將重心從「醫院或安養機構的照護」,轉移到「居家醫療或居家照護」。

雖然內閣府也預估獨居的高齡男性將會增加,但這是個更棘手的問題。普遍來說,一直以來都把人生奉獻給公司的男性,年輕時並沒有參與地區社群的經驗,所以很多人雖然想在老後融入地區社群,卻很難馬上適應。

這些日益增多的高齡者,還有行動不便或遭到孤立的疑慮。即使身處需要照護的狀態,或是因病而動彈不得,身旁也不一定有家人可以幫忙。要是附近連商店都沒有、成為「購物難民」的話,更是攸關生死的問題。

2027年 輸血用的血液不足──
輸血用血液有八成用在癌症等外科手術。
血液不足甚至將使手術無法進行?!" data-reactid="54">2027年 輸血用的血液不足──
輸血用血液有八成用在癌症等外科手術。
血液不足甚至將使手術無法進行?!

前面提過,少子高齡化社會的其中一項疑慮就是「醫療瓦解」。2025年起,75歲以上高齡人口開始增加,醫療支出很可能跟著大幅增加,醫療保險破產與醫師不足都是隱憂,這在政府內部也是相當受到熱烈討論的話題。但除此之外,擋在我們前方的還有另一項不可遺忘的危機──手術與治療所需的輸血用血液不足。關於這點,討論的人雖然並不多,但或許代表問題也更嚴重。

用血需求的高峰將落在2027年。輸血用血液不足,在這一年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data-reactid="56">事實上,根據預測,用血需求的高峰將落在2027年。輸血用血液不足,在這一年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根據2012年日本紅十字會針對東京都進行的《輸血狀況調查》顯示,輸血用的血液製劑約有85%使用在50歲以上的患者。至於捐血的人,則約有76%未滿50歲。

如果以文字敘述方式說明輸血的情況,那就是目前為止,都是由16歲至39歲的年輕人負責提供血液給50歲以上的人口使用。可捐血的年齡為16至69歲,但少子化將使這個年齡層的人口所占的比例越來越低。2015年時,這個年齡層在總人口數的占比為67.4%,但到了2050年,預估將只剩下57.6%。尤其因為近年來年輕的捐血者減少,厚生勞動省與日本紅十字會等單位還因此針對20至39歲的年輕人發起推廣活動。

進行強化推廣雖然是最好的方法,但光是這樣還不足以解決問題。因為少子高齡化嚴重破壞了供需之間的平衡,要是再繼續發展下去,將導致使用血液製劑的患者人數持續增加,能捐血的年輕人卻逐漸減少。

甚至連醫院都到不了" data-reactid="60">甚至連醫院都到不了

提到輸血,我們多半會聯想到發生交通事故等緊急狀況時的手術。但實際上,外傷等情況所使用的輸血只占3.5%左右。

那麼各位知道其餘的血液用在那些地方嗎?

這些血液約有八成使用在癌症、心臟病、白血病等疾病的治療。也有分析顯示,其中約有40%的血液,使用於因抗癌藥物導致身體無法造血的癌症患者。有人說,日本每2人就有1人將罹患癌症,考慮到這點,推測輸血用血液的需求量將在邁入高齡社會後大幅提高。

話說回來,血液製劑的保存極為困難,有一定的保存期限,例如血小板製劑,採血後只能保存4天,無法趁著捐血年齡層人口數還很多的時候儲備;因此,只在一時之間增加捐血量並不是根本對策。唯一能夠解決問題的,只有將捐血人數一直維持在一定的水準。

那麼,今後輸血用的血液到底有多缺乏?根據日本紅十字會與東京都的推算,隨著高齡化等社會變遷,用血需求將在2027年邁入高峰,總計約需要545萬名捐血人。但反過來預測實際捐血人數,卻逐年持續遞減。假設2013年的各年齡層捐血率(各年齡層捐血者的總人數除以各年齡層人口)維持不變,到了2027年的總捐血數將只有459萬人,兩者相減之下,將不足86萬人。

如果想要彌補這樣的缺口,需要相當程度的努力。根據日本紅十字會的數據顯示,必須將各年齡層加總後的捐血率,從2015年的6.1%,提升到2027年的7.2%。若依年齡層來計算,20至49歲的捐血率,將分別須提高1.0至1.5個百分點。

各位或許會覺得不過就是提高1%左右而已,但2015年的捐血人數已較1994年減少了170萬人,從661萬人減少到491萬人,尤其是16至19歲捐血人數的下滑更是明顯,與大概只有10年前的七成。若考慮到捐血是靠善意支持的事業,不得不說1%是個很難達成的目標。

捐血人數不足所導致的後果,就是連「去醫院就能得救」這種一直以來的常識都將不再適用。因為無論醫院裡有多能妙手回春的名醫、有多先進的醫療設備,只要輸血用的血液不足,就無法提供適當的治療。" data-reactid="72">簡單來說,捐血人數不足所導致的後果,就是連「去醫院就能得救」這種一直以來的常識都將不再適用。因為無論醫院裡有多能妙手回春的名醫、有多先進的醫療設備,只要輸血用的血液不足,就無法提供適當的治療。

「去醫院就能得救」的常識瓦解,不全然是因為輸血用血液不足,而是少子高齡化從各個角度粉碎國民對醫療的常識之故。

舉例來說,政府雖然想透過增加醫學系招生人數、承認新成立的醫學系等對策,來解決醫師不足的問題,但即使確保醫師人數,也不代表醫療體系就能順利運作。

隨著少子化的問題加劇,護理師、藥劑師、醫院事務員職務等都將面臨人手不足的困境。舉例來說,如果駕駛救護車、將病患送上擔架的救護技術員不夠,別說「去醫院就能得救」的常識瓦解了,甚至連醫院也到不了。" data-reactid="75">因為隨著少子化的問題加劇,護理師、藥劑師、醫院事務員職務等都將面臨人手不足的困境。舉例來說,如果駕駛救護車、將病患送上擔架的救護技術員不夠,別說「去醫院就能得救」的常識瓦解了,甚至連醫院也到不了。

正因為有建設醫院、開發藥品與醫療設備、運送藥品與設備,和製造救護車等在各崗位各司其職的人們,我們才能接受適當的醫療。希望各位都能牢牢記住這個理所當然的事實。

少子高齡化就是這樣趁著我們不注意的時候,一點一滴地破壞過去我們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日常。



【更多報導】全球華人心中的最佳媳婦,是台灣人!國際婚戀顧問:4個理由,台灣人先加30分

※本文由商業周刊網站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data-reactid="80">※本文由商業周刊網站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書名:未來年表:人口減少的衝擊,高齡化的寧靜危機
作者:河合雅司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18/01/01" data-reactid="82">書名:未來年表:人口減少的衝擊,高齡化的寧靜危機
作者:河合雅司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18/01/01



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

spaceball.gif

檢視相片
★想看LIVE直播明星名嘴、超夯高清動漫、影劇影音、電競直播,就上Yahoo TV!一起看、一起聊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