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ined
- Jul 11, 2008
- Messages
- 5,769
- Points
- 48
http://uncleyap-kh.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637.html
<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11-10/11/c_122140988.htm">新华社的错误不实报道</a><br />
<br />
当我看到今日新华社的报道非常遗憾但是不惊异。因为新加坡李家王朝本来就长期撒谎误导外国人。对新加坡的各种情况造假美化。离谱扯得距离事实太遥远。<br />
<br />
我们新加坡的网民。经常都揭露新加坡人民无家可归的问题。我的博客也多次报道过,我亲自采访拍摄的无家可归新加坡人民。新加坡很多家庭无家可归,居住在公园和营帐里面,也有把家居安置在组屋底下的空层。这些我都把视频和照片发布过上网。<br />
<br />
我还有指出,新加坡买不起房屋的什么行业都有。不只是失业的,很多是【半就业】或【低就业】的。也就是英语under-employment。比如经理被裁员改当计程车司机。这些人和亲戚共住或者租房间住。卖了或者被建屋局回收了房子再也没能力买得起。<br />
<br />
我要严正邀请新华社的主编到新加坡实地采访。我可以协助安排访问。绝对能采访到新加坡的买不起房子的恶劣情况。<br />
<br />
新加坡今年的大选课题,就主要包含了人民尤其是青年夫妻买不起房子的政治问题。 这使得李家王朝丢失许多选票。老狗贼李光耀狼狈下台。新华社怎可能不清楚?<br />
<br />
我要求新华社纠正。中国发展当然想找寻正面例子和学习对象。但是如果新华社被恶劣的李家王朝骗局蒙蔽,误导中国人,误导中国政府,学习新加坡的错误和弊病。那就要被恶毒的骗局所毒害了。新加坡人民已经深受其害。千万不可再让它毒害十几亿中国人民。新华社应当负责任纠正不实报道。<br />
<blockquote>
<div style="color: cyan;">
<br /></div>
<div style="color: cyan;">
<br /></div>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style="color: cyan; width: 550px;"><tbody>
<tr><td align="center" class="txt18" height="66" width="550"><div id="Title">
<span id="title"> <span style="font-size: large;">新加坡:无论从事什么职业 都能保证买得起房</span></span>
</div>
</td>
</tr>
<tr>
<td align="center" height="22"><span id="pubtime"> 2011年10月11日 09:42:24</span>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 <a class="hei12"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11-10/11/c_122140988.htm#">大</a><a class="hei12"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11-10/11/c_122140988.htm#">小</a>】【<a class="hei12" href="http://my.home.news.cn/bookmark/control/home.do" target="_blank">收藏</a>】【<a class="hei12" href="http://www.blogger.com/blogger.g?blogID=30667190">打印</a>】【<a class="hei12" href="http://www.blogger.com/blogger.g?blogID=30667190">关闭</a>】 <span id="xhwbShareArea">分享</span><a class="hei12" href="http://www.blogger.com/blogger.g?blogID=30667190">分享到新华微博</a>
</td>
</tr>
<tr bgcolor="#000000">
<td align="center"><img height="1" src="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width="1" /></td>
</tr>
<tr bgcolor="#FFFFFF">
<td align="center" height="2"><img height="1" src="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width="1" /></td>
</tr>
</tbody></table>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style="color: cyan;">
<tbody>
<tr>
<td height="18" width="100%"><br /></td>
</tr>
</tbody></table>
<table align="center"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id="myTable" style="width: 550px;">
<tbody>
<tr>
<td class="p1"><div id="Content">
<div style="color: cyan;">
<span id="content">
</span></div>
<div align="center" style="color: cyan;">
<span id="content"><img id="{2ED3F667-602E-414A-81BE-99F0A880DF2C}" src="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11-10/11/122140988_11n.jpg" /></span></div>
<div style="color: cyan;">
<span id="content">
</span></div>
<div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tyle="color: cyan;">
<span id="content">新加坡唐人街牛车水的地标式组屋大厦——珍珠坊。 本报记者丁刚摄</span></div>
<span id="content" style="color: cyan;">
开栏的话<br />
住有所居,是人们的基本愿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建立住房保障体系,让中低收入人群实现安居梦想,也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都不得不面对的共性难题。在责任主体、融资渠道、分配政策、监督监管等方面,各国都进行着探索。<br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版从今天起推出“看看海外的保障房”系列报道,以期为我们提供借鉴。<br />
40多年前的新加坡,曾被形容为一个“大贫民窟”。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杨沐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
耀当时认为,住房是老百姓最大的财产,老百姓有了房产,分享到了经济发展的好处,国家就有了稳定的基础。这是推行组屋制度的重要考虑。<br />
杨沐说,组屋覆盖了新加坡82%的居民,其中80%的居民拥有组屋的所有权,2%的居民租住组屋,基本实现了“人人有房可居”。<br />
<b>保证人们买得起供得起</b><br />
组屋有3个资金“进水口”:政府出资、银行贷款和老百姓自己出钱。购买者可以在公积金的基础上再向银行贷款。<br />
早在1955年,新加坡就建立了中央公积金制度,规定雇主和雇员都必须以雇员的薪金为基数,按照法定的公积金缴纳率,将钱存入中央公积金局的个人账户,用于退休、住房、医疗和教育等方面。普通公民一般都是利用公积金来购房或偿还房贷。<br />
组屋的建造享有政府的优惠贷款和补贴,价格比同类商品房低50%—70%。记者在一个小区中采访时了解到,该小区一套室内使用面积约110平方
米的三室一厅二卫的组屋,根据楼层高低等因素,售价为60多万到80万新加坡元(1美元约合1.2新元),约相当于一个中等收入家庭10年的收入。<br />
2010年新加坡人均国民收入为5.7万新元,普通居民购买组屋的经济压力并不大。有新加坡学者认为,组屋制度是一种再分配的形式,国家将房子做为公共产品提供给了每一位居民。<br />
记者采访的一位姓蔡的组屋主人两年前购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组屋,每个月还贷需交约2300新元,按揭为30年,房屋的使用权为99年。她付的房
款是两年前申购组屋时的房价,为72万新元,如今这套组屋的市场价约为85万新元。蔡女士说,在新加坡,只要努力工作,无论从事的是什么职业,政府都能保
证人们买得起房。符合条件的居民还可申请根据不同家庭收入提供的一些优惠贷款。很多中低收入家庭还可享受到包括组屋杂费、水电费等方面的补贴。<span id="content"></span><br />
<b>组屋类型满足多种选择</b><br />
新加坡政府对组屋建设给予“特殊照顾”,建屋局的财政预算被纳入国家计划。建造组屋可无偿得到政府划拨的土地,而私人房地产商则只能有偿获得土地使用权。如果建屋局的预算因建造组屋而超支,政府还会设法给予补助。<br />
新加坡政府不仅利用部分公积金储备,以优惠贷款和补贴的形式注入建屋发展局,提升建屋发展局的组屋建设水平和规模,多年来还一直在预算中不断增
加对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组屋的补贴。目前中低收入家庭的首次购屋者所获补贴额已达到4万新元。而按照今年预算中新的补贴方案,这一数额还将增加,并专门用于
帮助月收入低于2250新元的家庭购买组屋。<br />
新加坡公民新购组屋5年内不许出售,住满5年后可按市场价格出售。政府规定新加坡公民有两次机会向建屋发展局申购组屋,以方便家庭人口增加或收
入增加时购买面积大一点的组屋,但是第二次购房者将没有选购的优先权。同一户人家不能同时拥有二套组屋,政府对单亲家庭购买组屋的审查也相当严格。<br />
早期的组屋大多是小户型。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日渐富裕,小户型乏人问津。建屋局开始建造更多四室、五室和更大的公寓式组屋。到了上世
纪90年代末,经济增长出现起伏,建屋局于2004年恢复建造三室组屋,随后又在2006年开始建造两室组屋。这些组屋类型不但为低收入家庭提供符合收入
水平的选择,也为一些年老的屋主提供了换屋的可能。这些老人在儿女搬出后,可把原来的大房卖出,换小点的组屋居住,卖房的钱可用来补贴开销。如果有人因为
工作变化或失业而交不起组屋贷款,政府还会帮助做组屋调整,比如将现有组屋卖掉而换一套较小面积的组屋。<br />
<b>查出牟利必受严罚</b><br />
新加坡对组屋的管理有十分严格细致的规定,任何破坏组屋或者利用组屋牟利的,一经查出,必受严罚。比如,组屋出租必须登记,按规定纳税,如私自
出租,经查出后不仅要罚款,重则还会被收回组屋。一位在新加坡读书的中国学生告诉本报记者,她租过四处组屋,全部是登记过的。她还说,很多新加坡老人在子
女成家搬出后,常会将自己组屋中的房间出租,以补贴生活开销。在她所租住的小区里,一套120平方米的组屋,每个月交纳的物业费大约为40新元,在当地算
是很小的开支。如果要整修房屋,更换或增加设施,需要业主分摊的费用,要由大家投票决定。通常情况下,75%通过了,就可以执行。<br />
杨沐认为,新加坡的组屋制度有很多方面是值得中国借鉴的。比如,初建的组屋可以小一些,一室或二室一厅,40平方米到60平方米,后来随着发
展,再逐步开始建造较大的组屋。早先买了小组屋的家庭如果收入增加了,可以卖旧买新;又如,居民从政府领取补贴购买组屋只能有一次,每个家庭也只能买一套
组屋。但有权购买组屋的准入门槛很低,家庭月收入在1万新元以下的都可以。目前,直接申请购买组屋的购屋者当中,最低收入者月收入还不到1500新元,且
可享受到一定的补贴。</span></div>
</td></tr>
</tbody></table>
</blockquote>
<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11-10/11/c_122140988.htm">新华社的错误不实报道</a><br />
<br />
当我看到今日新华社的报道非常遗憾但是不惊异。因为新加坡李家王朝本来就长期撒谎误导外国人。对新加坡的各种情况造假美化。离谱扯得距离事实太遥远。<br />
<br />
我们新加坡的网民。经常都揭露新加坡人民无家可归的问题。我的博客也多次报道过,我亲自采访拍摄的无家可归新加坡人民。新加坡很多家庭无家可归,居住在公园和营帐里面,也有把家居安置在组屋底下的空层。这些我都把视频和照片发布过上网。<br />
<br />
我还有指出,新加坡买不起房屋的什么行业都有。不只是失业的,很多是【半就业】或【低就业】的。也就是英语under-employment。比如经理被裁员改当计程车司机。这些人和亲戚共住或者租房间住。卖了或者被建屋局回收了房子再也没能力买得起。<br />
<br />
我要严正邀请新华社的主编到新加坡实地采访。我可以协助安排访问。绝对能采访到新加坡的买不起房子的恶劣情况。<br />
<br />
新加坡今年的大选课题,就主要包含了人民尤其是青年夫妻买不起房子的政治问题。 这使得李家王朝丢失许多选票。老狗贼李光耀狼狈下台。新华社怎可能不清楚?<br />
<br />
我要求新华社纠正。中国发展当然想找寻正面例子和学习对象。但是如果新华社被恶劣的李家王朝骗局蒙蔽,误导中国人,误导中国政府,学习新加坡的错误和弊病。那就要被恶毒的骗局所毒害了。新加坡人民已经深受其害。千万不可再让它毒害十几亿中国人民。新华社应当负责任纠正不实报道。<br />
<blockquote>
<div style="color: cyan;">
<br /></div>
<div style="color: cyan;">
<br /></div>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style="color: cyan; width: 550px;"><tbody>
<tr><td align="center" class="txt18" height="66" width="550"><div id="Title">
<span id="title"> <span style="font-size: large;">新加坡:无论从事什么职业 都能保证买得起房</span></span>
</div>
</td>
</tr>
<tr>
<td align="center" height="22"><span id="pubtime"> 2011年10月11日 09:42:24</span>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 <a class="hei12"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11-10/11/c_122140988.htm#">大</a><a class="hei12"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11-10/11/c_122140988.htm#">小</a>】【<a class="hei12" href="http://my.home.news.cn/bookmark/control/home.do" target="_blank">收藏</a>】【<a class="hei12" href="http://www.blogger.com/blogger.g?blogID=30667190">打印</a>】【<a class="hei12" href="http://www.blogger.com/blogger.g?blogID=30667190">关闭</a>】 <span id="xhwbShareArea">分享</span><a class="hei12" href="http://www.blogger.com/blogger.g?blogID=30667190">分享到新华微博</a>
</td>
</tr>
<tr bgcolor="#000000">
<td align="center"><img height="1" src="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width="1" /></td>
</tr>
<tr bgcolor="#FFFFFF">
<td align="center" height="2"><img height="1" src="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width="1" /></td>
</tr>
</tbody></table>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style="color: cyan;">
<tbody>
<tr>
<td height="18" width="100%"><br /></td>
</tr>
</tbody></table>
<table align="center"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id="myTable" style="width: 550px;">
<tbody>
<tr>
<td class="p1"><div id="Content">
<div style="color: cyan;">
<span id="content">
</span></div>
<div align="center" style="color: cyan;">
<span id="content"><img id="{2ED3F667-602E-414A-81BE-99F0A880DF2C}" src="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11-10/11/122140988_11n.jpg" /></span></div>
<div style="color: cyan;">
<span id="content">
</span></div>
<div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tyle="color: cyan;">
<span id="content">新加坡唐人街牛车水的地标式组屋大厦——珍珠坊。 本报记者丁刚摄</span></div>
<span id="content" style="color: cyan;">
开栏的话<br />
住有所居,是人们的基本愿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建立住房保障体系,让中低收入人群实现安居梦想,也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都不得不面对的共性难题。在责任主体、融资渠道、分配政策、监督监管等方面,各国都进行着探索。<br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版从今天起推出“看看海外的保障房”系列报道,以期为我们提供借鉴。<br />
40多年前的新加坡,曾被形容为一个“大贫民窟”。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杨沐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
耀当时认为,住房是老百姓最大的财产,老百姓有了房产,分享到了经济发展的好处,国家就有了稳定的基础。这是推行组屋制度的重要考虑。<br />
杨沐说,组屋覆盖了新加坡82%的居民,其中80%的居民拥有组屋的所有权,2%的居民租住组屋,基本实现了“人人有房可居”。<br />
<b>保证人们买得起供得起</b><br />
组屋有3个资金“进水口”:政府出资、银行贷款和老百姓自己出钱。购买者可以在公积金的基础上再向银行贷款。<br />
早在1955年,新加坡就建立了中央公积金制度,规定雇主和雇员都必须以雇员的薪金为基数,按照法定的公积金缴纳率,将钱存入中央公积金局的个人账户,用于退休、住房、医疗和教育等方面。普通公民一般都是利用公积金来购房或偿还房贷。<br />
组屋的建造享有政府的优惠贷款和补贴,价格比同类商品房低50%—70%。记者在一个小区中采访时了解到,该小区一套室内使用面积约110平方
米的三室一厅二卫的组屋,根据楼层高低等因素,售价为60多万到80万新加坡元(1美元约合1.2新元),约相当于一个中等收入家庭10年的收入。<br />
2010年新加坡人均国民收入为5.7万新元,普通居民购买组屋的经济压力并不大。有新加坡学者认为,组屋制度是一种再分配的形式,国家将房子做为公共产品提供给了每一位居民。<br />
记者采访的一位姓蔡的组屋主人两年前购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组屋,每个月还贷需交约2300新元,按揭为30年,房屋的使用权为99年。她付的房
款是两年前申购组屋时的房价,为72万新元,如今这套组屋的市场价约为85万新元。蔡女士说,在新加坡,只要努力工作,无论从事的是什么职业,政府都能保
证人们买得起房。符合条件的居民还可申请根据不同家庭收入提供的一些优惠贷款。很多中低收入家庭还可享受到包括组屋杂费、水电费等方面的补贴。<span id="content"></span><br />
<b>组屋类型满足多种选择</b><br />
新加坡政府对组屋建设给予“特殊照顾”,建屋局的财政预算被纳入国家计划。建造组屋可无偿得到政府划拨的土地,而私人房地产商则只能有偿获得土地使用权。如果建屋局的预算因建造组屋而超支,政府还会设法给予补助。<br />
新加坡政府不仅利用部分公积金储备,以优惠贷款和补贴的形式注入建屋发展局,提升建屋发展局的组屋建设水平和规模,多年来还一直在预算中不断增
加对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组屋的补贴。目前中低收入家庭的首次购屋者所获补贴额已达到4万新元。而按照今年预算中新的补贴方案,这一数额还将增加,并专门用于
帮助月收入低于2250新元的家庭购买组屋。<br />
新加坡公民新购组屋5年内不许出售,住满5年后可按市场价格出售。政府规定新加坡公民有两次机会向建屋发展局申购组屋,以方便家庭人口增加或收
入增加时购买面积大一点的组屋,但是第二次购房者将没有选购的优先权。同一户人家不能同时拥有二套组屋,政府对单亲家庭购买组屋的审查也相当严格。<br />
早期的组屋大多是小户型。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日渐富裕,小户型乏人问津。建屋局开始建造更多四室、五室和更大的公寓式组屋。到了上世
纪90年代末,经济增长出现起伏,建屋局于2004年恢复建造三室组屋,随后又在2006年开始建造两室组屋。这些组屋类型不但为低收入家庭提供符合收入
水平的选择,也为一些年老的屋主提供了换屋的可能。这些老人在儿女搬出后,可把原来的大房卖出,换小点的组屋居住,卖房的钱可用来补贴开销。如果有人因为
工作变化或失业而交不起组屋贷款,政府还会帮助做组屋调整,比如将现有组屋卖掉而换一套较小面积的组屋。<br />
<b>查出牟利必受严罚</b><br />
新加坡对组屋的管理有十分严格细致的规定,任何破坏组屋或者利用组屋牟利的,一经查出,必受严罚。比如,组屋出租必须登记,按规定纳税,如私自
出租,经查出后不仅要罚款,重则还会被收回组屋。一位在新加坡读书的中国学生告诉本报记者,她租过四处组屋,全部是登记过的。她还说,很多新加坡老人在子
女成家搬出后,常会将自己组屋中的房间出租,以补贴生活开销。在她所租住的小区里,一套120平方米的组屋,每个月交纳的物业费大约为40新元,在当地算
是很小的开支。如果要整修房屋,更换或增加设施,需要业主分摊的费用,要由大家投票决定。通常情况下,75%通过了,就可以执行。<br />
杨沐认为,新加坡的组屋制度有很多方面是值得中国借鉴的。比如,初建的组屋可以小一些,一室或二室一厅,40平方米到60平方米,后来随着发
展,再逐步开始建造较大的组屋。早先买了小组屋的家庭如果收入增加了,可以卖旧买新;又如,居民从政府领取补贴购买组屋只能有一次,每个家庭也只能买一套
组屋。但有权购买组屋的准入门槛很低,家庭月收入在1万新元以下的都可以。目前,直接申请购买组屋的购屋者当中,最低收入者月收入还不到1500新元,且
可享受到一定的补贴。</span></div>
</td></tr>
</tbody></table>
</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