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ined
- Aug 7, 2008
- Messages
- 1,204
- Points
- 48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0-10/27/c_13577809.htm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2010年10月27日 13:20:52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图表:“天宫一号” 神舟八号将于明年发射 新华社发
资料图:“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实体(应该仅是试验舱部分)。
资料图:“天宫一号”的对接口,用于与载人飞船进行对接。
新华网北京10月27日电(田兆运、张利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27日表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已正式启动实施,2020年前后将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实施。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这位发言人还介绍,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将充分继承载人航天工程前期成果,继续使用已有的神舟飞船、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场和着陆场。载人空间站建成后,将全面实现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提高民族威望做出重要贡献。
按照工程计划,我国将于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实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试验。
相关新闻: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任沁沁 隋笑飞)全国政协委员、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3日向新华社记者透露,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并在2年时间内逐步实现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的三次交会对接试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共分“三步走”。第一步载人飞船阶段,通过神舟五号和六号已圆满完成,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天,完成了多人多天飞行,而且能准确回到预定地点;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这一阶段要攻破四项技术关键,为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做技术准备。 >>>详细
* 专家解读:空间站核心舱将在海南发射
*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总装
* “时间芯片”将随“天宫一号”遨游太空
* 女航天员或入主“天宫”
* 揭秘“天宫一号”:中国人未来的太空房间
* 神舟八号将为欧洲空间局搭载生物实验样品
* 从神五到神七:中国人永恒的记忆
* 解密:我国为何会选择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 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
1 2 3 下一页
1 2 3 下一页
“天宫一号”与神舟系列飞船对接示意图(资料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30多年前,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立项下马,16年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启动,今天,中国航天人的身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从“714工程”的下马到 “921工程”的上马,中国航天人在一步步见证历史,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宇宙空间,在辉煌的背后,凝聚了无数航天人的梦想和汗水的结晶,载人航天已成为世界航天界最激动人心、最华美的乐章。
从家喻户晓的“嫦娥奔月”传说到敦煌壁画上凝固千年的飞天图案,再到明代万户乘坐47支火箭开始人类首次飞向蓝天的悲壮尝试,中华,这个古老久远的民族在远征太空的道路上漫长而曲折。
从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到神舟五号乃至“神六”、“神七”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再到即将于2010年发射的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中华,这个充满蓬勃生机的民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问天之旅中,不是在走,而是在加速奔跑。
2009年2月27日,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中首次出现了我国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实体画面,而在此前,天宫一号仅有电脑效果图和模型对外公开。 >>>详细
*
中国载人航天奋斗历程回眸
*
中国载人航天首任总师:钱学森是航天奠基人
解密“曙光号”:中国首个秘密载人航天工程
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已随“神舟”升空化为现实。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曾尝试研制载人飞船——“曙光号”,并取得了初步成功。来自解放军总装备部的作者,通过采访众多该计划的亲历者,首次全面系统地披露了这一秘密工程从酝酿到下马的曲折故事,让中国航天史上一段光荣而悲壮的历程浮出水面。
1964年,新中国终于熬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日子,揭不开锅饿死人的梦魇渐行渐远。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导弹、核武器等尖端国防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美苏大踏步前进的背景下,如何加速发展我国的空间技术,成了科技专家和高层领导们重视的问题。
1965年1月8日,钱学森递交了一份报告,分析了中国航天面临的问题,提出“重量更大的载人卫星在国际上的应用,现在虽然还不十分明确,也得有所准备”。国防科工委批示:只要力量上有可能,就要积极去搞。
同年8月,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了卫星十年发展规划,其中有一条:1969或1970年发射首颗人造卫星,卫星上天后10年发射飞船。最初计划先打两艘无人飞船,名叫“大跃进”,为此安排了近200项研究课题。“东方红”卫星、“大跃进”飞船,这些名字都很符合时代特征。1967年的一天,钱学森告诉大家,上面已经同意,第一艘载人飞船就叫“曙光号”。 >>>详细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2010年10月27日 13:20:52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图表:“天宫一号” 神舟八号将于明年发射 新华社发

资料图:“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实体(应该仅是试验舱部分)。

资料图:“天宫一号”的对接口,用于与载人飞船进行对接。

新华网北京10月27日电(田兆运、张利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27日表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已正式启动实施,2020年前后将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实施。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这位发言人还介绍,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将充分继承载人航天工程前期成果,继续使用已有的神舟飞船、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场和着陆场。载人空间站建成后,将全面实现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提高民族威望做出重要贡献。
按照工程计划,我国将于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实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试验。
相关新闻: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任沁沁 隋笑飞)全国政协委员、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3日向新华社记者透露,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并在2年时间内逐步实现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的三次交会对接试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共分“三步走”。第一步载人飞船阶段,通过神舟五号和六号已圆满完成,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天,完成了多人多天飞行,而且能准确回到预定地点;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这一阶段要攻破四项技术关键,为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做技术准备。 >>>详细
* 专家解读:空间站核心舱将在海南发射
*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总装
* “时间芯片”将随“天宫一号”遨游太空
* 女航天员或入主“天宫”
* 揭秘“天宫一号”:中国人未来的太空房间
* 神舟八号将为欧洲空间局搭载生物实验样品
* 从神五到神七:中国人永恒的记忆
* 解密:我国为何会选择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 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
1 2 3 下一页
1 2 3 下一页
“天宫一号”与神舟系列飞船对接示意图(资料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30多年前,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立项下马,16年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启动,今天,中国航天人的身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从“714工程”的下马到 “921工程”的上马,中国航天人在一步步见证历史,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宇宙空间,在辉煌的背后,凝聚了无数航天人的梦想和汗水的结晶,载人航天已成为世界航天界最激动人心、最华美的乐章。
从家喻户晓的“嫦娥奔月”传说到敦煌壁画上凝固千年的飞天图案,再到明代万户乘坐47支火箭开始人类首次飞向蓝天的悲壮尝试,中华,这个古老久远的民族在远征太空的道路上漫长而曲折。
从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到神舟五号乃至“神六”、“神七”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再到即将于2010年发射的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中华,这个充满蓬勃生机的民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问天之旅中,不是在走,而是在加速奔跑。
2009年2月27日,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中首次出现了我国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实体画面,而在此前,天宫一号仅有电脑效果图和模型对外公开。 >>>详细
*
中国载人航天奋斗历程回眸
*
中国载人航天首任总师:钱学森是航天奠基人
解密“曙光号”:中国首个秘密载人航天工程
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已随“神舟”升空化为现实。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曾尝试研制载人飞船——“曙光号”,并取得了初步成功。来自解放军总装备部的作者,通过采访众多该计划的亲历者,首次全面系统地披露了这一秘密工程从酝酿到下马的曲折故事,让中国航天史上一段光荣而悲壮的历程浮出水面。
1964年,新中国终于熬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日子,揭不开锅饿死人的梦魇渐行渐远。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导弹、核武器等尖端国防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美苏大踏步前进的背景下,如何加速发展我国的空间技术,成了科技专家和高层领导们重视的问题。
1965年1月8日,钱学森递交了一份报告,分析了中国航天面临的问题,提出“重量更大的载人卫星在国际上的应用,现在虽然还不十分明确,也得有所准备”。国防科工委批示:只要力量上有可能,就要积极去搞。
同年8月,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了卫星十年发展规划,其中有一条:1969或1970年发射首颗人造卫星,卫星上天后10年发射飞船。最初计划先打两艘无人飞船,名叫“大跃进”,为此安排了近200项研究课题。“东方红”卫星、“大跃进”飞船,这些名字都很符合时代特征。1967年的一天,钱学森告诉大家,上面已经同意,第一艘载人飞船就叫“曙光号”。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