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 addresses are NOT logged in this forum so there's no point asking. Please note that this forum is full of homophobes, racists, lunatics, schizophrenics & absolute nut jobs with a smattering of geniuses, Chinese chauvinists, Moderate Muslims and last but not least a couple of "know-it-alls" constantly sprouting their dubious wisdom. If you believe that content generated by unsavory characters might cause you offense PLEASE LEAVE NOW! Sammyboy Admin and Staff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your hurt feelings should you choose to read any of the content here.

    The OTHER forum is HERE so please stop asking.

FT will fight for this Land

zhugexiansheng

Alfrescian
Loyal
我也知为何而战


● 仲珩
  日前读到《联合早报》有篇文章,题目是“我知为何而战”,内容是针对南洋理工大学一位学生提出“我不知为何而战”抒发。作者的观点引起我极深的感触,想要附议说:“我也知为何而战”。

  我今年19岁,祖籍是山东省平度县,台湾籍,在美国出生,童年在南非度过,目前在新加坡求学定居。

爸、妈为了我们姐弟三人的前途,带着我们住过许多国家,爸爸说“择良木而栖”,妈妈自诩是“孟母三迁”。爸、妈都是从事教育工作,并不富有,也不权贵,只是比较有国际观和胆识。无论移民到哪里,肯定都是赤手空拳迎战,更要辛勤耕耘、劳作。

  除了新加坡,上述几个地方都有我们的亲戚,可惜每次都住不到3年就离开。直到移民新加坡,竟一呆就是13年,既深耕也生根了。

  到新加坡时,我刚满7岁,上小学一年级,被爸、妈教导了“要为生存的环境奋勇作战”,因为这里比其他地方竞争激烈,又没有任何亲戚朋友,人生地不熟,一切只能靠自己。奋勇作战?听起来有火药味,事实不然;我的作战法则第一项是“交朋友,融入大环境”,第二项是“比别人优秀,赢得尊敬”。

  想获得友谊就要谦虚,甘心乐意主动地先付出,诚心诚意去关心别人;要赢得尊敬就要比别人更勤劳,用功读书,考好成绩。

  就这样,六年的小学生活忙得既充实又快乐,只因做了很多别人看来不起眼,或是不愿意做的事——住家靠学校近,我就主动争取当交通指挥,每天天还没亮,第一个到学校报到,拿装备执行任务;下课时会留在学校帮老师整理课室桌椅和做其他杂事;从不进行校外补习,只接受学校的课后辅导;常会为了帮忙有需要的同学而晚回家。例如,陪着同学等迟到的家人来接,帮忙同学找寻遗失的物件,帮同组的同学多做些专题报道作业,照顾比自己小的学弟、妹……除了琐碎的服务工作,也积极争取参与学校对外的各项比赛,举凡演讲、绘画、田径等,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荣誉,希望家人、同学、学校以我为荣。

  小六离校会考(psle),考了全校第一名,顺利进入莱佛士女中。妈妈说,这个成果不是靠补习,不是靠聪明得来,而是我对学校付出的爱;努力融入,快乐学习后,所体现出来的成果。有一个事例确实可以具体证明:记得当我回到小学接受表扬那天,在学校办公室门口碰到黄老师,我真诚地问她:“可以再为妳买一次咖啡或茶吗?”她笑着拥我入怀。过去几年,每次经过她的窗口,她都会叫我帮她到餐厅买杯咖啡或茶,次数多了,我也曾想避开那个窗口,但很快又想到,自己比别人荣幸,能有机会为老师服务,多好哪!也就甘心乐意去做。久了,我和黄老师常习惯性地隔着窗口聊上好几句,我意外地领受到她更多的教诲,感觉好快乐。

  13年来,朋友无数,从没遇过被排斥的事,也没想过什么新移民、旧移民,只觉得已经和这个环反倒是年岁渐长后,常会问自己,我到底是中国人、台湾人、美国人,还是新加坡人?从莱佛士女中毕业后,我突然想找寻归属感,毅然放弃莱初(莱佛士初级学院)的入学机会,只身到美国读高中,想体验当“美国人”的滋味。以为要读两年,结果,比当初估计的还早毕业。因为新加坡中学四年所学,竟然已经远超过这里的高中水平。一入学,校方发现我各个科目都已达标,只需修两门科目,就是美国历史和体育(新加坡的体育教育其实也很完善,只因系统不同,他们不接受我的体育成绩)。因此,轻松学习下,我多出了很多时间,可以去学开车并顺利考上驾照(美国16岁就可以考驾照,开车)。同时,我还可以在放学后去亲戚的公司打工,帮忙打文件、报表和整理档案,时薪5美元。每天放学后做3个小时,周末放假就可以做8个小时。工资虽然有点低,但已经可以供应我一个月的零用,相较于当时的美国社会,正陷入次贷风暴,许多人破产、失业,我已经算是很好了。
  万万没想到,这次美国之行,让我亲身见证到美国最大的经济危机以及所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我敬爱的一位年轻老师被加州政府的财政危机波及而失业(老师都会失业!),住家附近一个小学竟然被勒令必须删除音乐课,政府取消了很多助学金和奖学金名额,使很多人读不上大学……我的亲戚是跟中国做生意,受影响不大,这也是他为什么喜欢我帮他工作的原因,我的英文水平不但超越了他的其他员工,还掌握了中文说、写能力。他的孩子只会说简单的中文,不识几个中文字……这是经济风暴下,他对未来最大的忧虑。

身份认同一度的困惑

  对美国,我已不再存有任何幻想。拿到毕业证书,立刻回到新加坡,庆幸自己还可以做选择。

  或许受到美国经济风暴影响,一时之间还有点犹豫是否该回台湾或去中国发展,于是,同时申请了新加坡和台湾的大学。在等候大学的半年,我再度重游童年居住过的台湾和南非。以前年纪小,对这两个地方认识不深,此行才发现,这两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自然的资源和美景令人震撼,特殊的民族风貌令人动容。然而,南非严重的治安及教育问题,台湾政治的乱象也都让我感到震惊和失望。突然有种念头,等将来有能力时,我一定要回来帮助非洲那些失学的孩子;等将来有能力时,我要改变台湾的政治乱象……胆敢有这些念头的力量,应该就是源自于在新加坡这十年所受的教育。连我都感到意外,生活在这个小小的土地上,竟然有着巨人般大大的胸怀傲视全球。

  当我同时收到南洋理工大学和台湾大学的入学通知,我决定选择留在新加坡,继续接受装备和挑战。在这里,可以让我清楚地看到未来,可以安心地去精进实力,可以完成远大的梦想。

  过去,我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籍贯,移民的路径,如今我已经长大,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我当然也不会忘记我来自何处,也许有一天也会去寻根。但我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孕育我的这块土地,为此,我深深感激父母所做的正确选择。

  和13年前不同的是,如今我已不是孤军奋战。左看右看,身边越来越多跟我年纪相仿的战友;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国籍、不同族群……大家目标一致,就是要在国际舞台上大展手脚。我们从不问,我是为何而战?因为目标已经很明确,是为自己、为家人、为自己生存的这块土地。至于新、旧移民问题?谁管呀!如果我想要有朝一日,让新加坡以我为荣,你还要斤斤计较,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吗?

  (注:祖籍——我的祖父母在1949年从中国山东移居到台湾,当年的人都很注重自己的“祖籍”,所以我们也常被提醒。)

作者现就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一年级
 

Dreamer1

Alfrescian
Loyal
仲珩 backgroud from a communist country shows.

It does not matter he was born in USA 20 years ago,his Taiwanese father must hv followed General Chiang fr China to Taiwan,he may have stayed there when General Chiang Jr ,another dictator turned democrat,LKY's buddy and mentor of our MM LKY,was in power.He has been influenced.

If one looks at the situation in Taiwan,many would conclude that democracy does not work.especially form Chinese,according to MM LKY.

I think differently.

Taiwan is very fortunate that it went thro' relatively easily the transition of power,two times,KMT to DPP back to KMT,the mould has been casted.

Not only that,God has blessed Taiwan with a corrupted President,and he had to go thro' a full trial and yet still convicted,it was fully played real time to the international audience,especially those fr Communist China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and Chinese ,when did we had this?the emoperors were either killed or disappeared,but now the Chinese have a real sense of Rule of Law,Rule by Law,which other newly independent democratic nation can have this experience?

Further more he is fr 山东省,I have many good friends fr 山东省,in fact,my best freinds are fr that province,they are straight guys,they do not know how to talk cock,they believe what they believe.My friends think like that too.I do not bother,as it does not concern me,it is another country,but they are nice.

仲珩 will learn,in due course,but PAP and 154th would do their duty,play it up for con.

What else is new?
 

Dreamer1

Alfrescian
Loyal
BTW,talking about 山东省,I remember the issues between late president Ong Teng Chong and LKY & companies.

When Spore was planning to set up the giant industtrial park,LKY,GKT and all those who mattered then,all went unanimously for Suzhou,all of them fell in love with their first visit there.

Mr Ong -a Chinese helicopter,took a different position,he asked LKY to go for 山东省,Ong knows the Chinese well,山东省 are full of straight,and honest people,mostly.

LKY decided against it,he took a painful and costly lesson.

They seldom mention this anymore,but these are all well documented.
 

zhugexiansheng

Alfrescian
Loyal
Actually, my posting that is not in support of that FT.

Can't we see that after all the cock talking and smoking all over the place, she does not mention anything abt having becoming a Singaaporean. Since she loves our country so much, why wont she become a Singaporean?

"小六离校会考(PSLE),考了全校第一名,顺利进入莱佛士女中。妈妈说,这个成果不是靠补习,不是靠聪明得来,而是我对学校付出的爱" - what kinda of cock is this? she scored 1st in the whole school for PSLE is not due to tuition or being smart, but becos of her love for school... Now you know what much cock a FT can talk, rite?

She ventured to USA... etc, and finally found that it is still Singapore that take better care of FT, so she comes back... haha... love the country? talk what cock... she really think that all Singaporeans are stupid ah? so easy to con..
 

zhugexiansheng

Alfrescian
Loyal
But you will be surprised at how some supposedly "smart" alex, happily buy into the cock of this FT... this shows that how naive and stupid Singaporeans can be...

不必怀疑我们在捍卫什么

(2010-11-15)

● 林煜辉
  早前在报章上分别读到针对南洋理工大学的一位同学,于部长论坛上表示,他与很多一同服役的同伴都不晓得他们到底在捍卫什么,也不清楚究竟为何而战,所发表的《我知为何而战》和《我也知为何而战》的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在新加坡居住了相当长时间的新移民。读到他们阐述自己在新加坡居住的愉快经验,抒发自己对这块土地的强烈归属感,我的心里甚为感动,并对他们能够成功融入我们的社会感到欣慰。他们在这里找到一个让他们称之为“家”的地方。每当提到新移民的课题时,国人关心的除了就业竞争和房屋需求的问题外,无外乎就是在身份认同上起争议。读了这两位新移民的言论,我想国人应该除下我们有色的眼镜,重新审视身份认同的问题。

  可是,当我为这些新移民感到高兴之余,我也为本地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的想法感到失望。我们这些年轻人,每当被质疑缺乏国家归属感和为国家奉献、奋斗的精神时,总爱将问题归咎于政府没有让我们感觉国家需要我们,或是政府并未营造足以鞭策我们为国家奋斗,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环境。这样的借口总是令我费解。

  一个人的国家归属和奋斗意志,难道是政府或社会赋予你的吗?就连什么东西值得你去捍卫,也需要政府和社会来告诉你吗?一个人的国家认同感,来自于个人与这块土地所产生的特殊情感,而并非来自对国家政策的认同与否,或是学校国民教育做得好不好,抑或是人口的结构如何。就以上述这位南大的同学为例,他之所以向部长发表自己的同伴不知为何而战的言论,起因就在于他的同伴认为培养人民的国家归属感和奋斗精神,完全是政府的责任。国家政策不好,社会环境改变,就导致他丧失为国家奋斗的意志。对此,我不能不慨叹有些大学生的眼光之狭隘。

内生而非外烁的家国认同

  首先,作为一个大学生,若看到有不公平或违背真理的事情在自己周围发生,难道你就因为对这个环境没有归属感而选择视而不见,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吗?这是大学教育的目的吗?追求真理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必建立在国家归属感之上。因此,即使对国家没有归属感,当我们认为这个国家和社会存在着问题时,我们也应当秉持着追求真理的信念,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然后提出建议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觉得这个国家有太多问题了,就舍弃她,抛弃奋斗的信念,或是将责任一味地推卸给政府。

  当年,孙中山等人以坚韧的意志,于辛亥革命推翻腐败的满清政府,难道是因为满清政府培养他们那股爱国的精神吗?当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政府毫无抵抗的能力,国家土地被不平等条约瓜分为租界地,任人鱼肉,孙中山等人可否认为这个衰败的国家不值得他们捍卫呢?答案显而易见,因为从来都不是政府的政策左右着他们的信念,而是中国那块土地和那份情感在他们心中的份量,使之誓死都要捍卫她。政府政策上的弊病更加强了他们奋斗的信念,从未打击或动摇他们的意志。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这么轻易就动摇了呢?

  若将视野拉到20世纪初的新加坡,我们切勿忘记李显龙总理于今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提醒国人的一番话,我们当时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来自于中国的“过番客”,我们其实都是移民的后代。我们的先辈都是为了谋生才来到这里,牵肠挂肚的故乡祖国不是新加坡,而是中国。但是在二战期间,这些人却组织了“华侨抗日义勇军”,在“保卫星洲”的口号下,为新加坡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何以作出如此大的牺牲?主要的动力就是为了保卫他们在这块土地上所拥有的一切。我想问我们这些服役的青年,难道这块土地上没有值得你捍卫的东西吗?

  我们常为“国家”一词加上“先有国,后有家”的一层意义,可是当牵涉到归属感时,这个概念何尝不能以“家国”来代替。“先有家,后有国”,幸福温馨的家庭生活使我们爱上这块土地——这就是我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如此简单。

  其实,归属感的产生是非常奇妙的,只有当你亲身为其奋斗,你才能对之产生归属感,与之发生感情。以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先辈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努力奋斗,创建他们的事业,组织他们的家庭,所以才会促成他们愿意为这块土地牺牲,并且在这里落地生根,从想家到把这里当“家”。我们都是移民的后代,可是现在我们都会告诉其他人:“我是新加坡人”,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

试问,我们还需要怀疑我们究竟在捍卫什么吗?我想这位同学以及他的同伴都多虑了。
作者是在台湾大学留学的新加坡人
 

zhugexiansheng

Alfrescian
Loyal
Another Taiwanese FT:

Why dun we invite them to serve NS with us. Since they are so willing to fight for our country... Why they still remain as PR after talking so much cock? Talk is CHEAP!!! Show us u are willing to fight and protect this country with us!!!

I don’t know what I’m defending anymore”,字面翻译是“我不知为何而战”。我是在网页上看到这篇报道,有位林同学在南洋理工大学的部长论坛上,对国务资政吴作栋说,他与很多一同服役的朋友都觉得,随着政策改变和越来越多外来人才涌入,她们已不知道自己在保卫什么。我能了解林同学的看法,但并不认同。

  我是个台湾人,也是新加坡的PR。我认同新加坡,更希望能加入这个小但伟大的国家,成为她的国民。我说她伟大,不是她有多么的强大,而是她多么为她的国民设想。今天虽然有些新加坡人遭遇了经济上的困难,但哪个国家没有部分的人有相同的情况?就比较我目前常去的国家或地区,新加坡无疑是最照顾人民的国家。

  新加坡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脱胎换骨,国家地位已经从开发中国家提升为已开发国家,所得也提高到世界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新加坡不因为进步而牺牲了大部分人的福祉。这都是执政党多年努力的结果。

  我知道有些人不同意我的看法,但我认为我的看法是比较公平的。因为在我过去的人生中,有多年住在台湾,五年在澳大利亚,三年香港,两年上海,到新加坡也快要十年了。目前工作在中国,一年出国十余次到不同的地方,有比较多的感想。

  这个世界在经济上已与十年前大大不同。美国这十年来在格林斯潘的宽松财政下,造成地产泡沫,再由地产泡沫引发次贷风暴,2008年进而影响整个世界,引发大衰退。虽然目前看来已有好转,但其好转只是表面而已,实体经济并不理想。不论美国、欧洲、日本等,经济仍在谷底徘徊。而目前这个好转来自美国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但增发美元,且其利息到达历史低点。钱多了,利息又低无处可去,就变成热钱流到亚洲来。这些热钱没有其她目的,套汇来的。到了亚洲后,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造成房地产及股票市场的泡沫。当泡沫到一个程度后,回手一抛,不但赚了炒房地产及股票的钱,还赚了亚洲币汇率升值的钱。最后将亚洲房地产及股票卖掉后,换回美元,不但让亚洲国家经济泡沫破裂,且恢复美元强势地位。亚洲数十年辛勤努力的果实,就这样一夜没了。1998年如此,现在历史又快重演了。

精益求精让人感动

  由于工作关系,我必须在新加坡、香港、台北、深圳、上海等地来来去去。我发现一点,只有新加坡对这美元热钱管控得宜。尽管有些新加坡人对房地产价格这几年的提高有意见,但香港、台北、深圳、上海的房价过去几年提高数倍,今天她们的房价比新加坡还高两到三倍。不要忘记上述地方的土地比新加坡大不知多少倍,还有新加坡的人均所得又是台北、深圳
上海人的数倍。新加坡人就应自傲自己政府的英明。新加坡政府的政策明确,房子是给人住的,不是投机的工具。其她政府正好相反,不管它们如何辩白,其结果是房子不是用来住的,是用来投机的。泡沫已成,泡沫必破。无可挽回。

  一个人的生活,无非就是食衣住行育乐。这六个方面我不敢讲新加坡政府做得样样完美,但它比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国家好。在食及衣的部分,由于是自由港,她从世界上进口了物美价廉的食物及衣服。在住的部分,基本上人人安居。在行的部分,有便宜的公共交通工具如MRT及巴士等等。在教育部份,教育普及,价廉质高。国大及南大更是跻身世界名校。娱乐部分,新开的金沙及圣陶沙综合度假胜地、F1、动物园、植物园、飞禽公园等等。尽管已经做得好,我觉得政府的目标是要更好。要超过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而她确实在努力,这点新加坡政府让我非常感动。

至于网上对新加坡外来人才或永久居民政策的批评,我不认为公允。新加坡几百年前原本是个没水没资源的小岛。直到英国殖民后,才开始有大量移民进来。因此今天的新加坡人,少有原住民,不是老移民就是新移民。此其一。二,今天新加坡的强大是一代一代的移民慢慢建立起来的。这里的移民包括了洋人、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有一点像人类的熔炉。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基因,不同的精英,使得新加坡如同美国一样,成为多种文化交汇的地点。美国变成世界强权,我认为千年无可取代。新加坡成为小而精美的国家,千年无可剥夺。原因简单,单一文化永远比不上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之地,包容性强,所有精英荟萃之地,各种基因交会之点,岂能不强?

  新加坡一旦锁国,歧视移民,她的历史进程从那时起便会停止,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将倒退。新加坡的历史就是一个移民史,没有了移民就没有了新加坡。

  也有人提到新加坡政府如何又如何,执政党如何又如何。我要说,吃肉的人不知没米人的痛苦。台湾、菲律宾、泰国或许比新加坡更民主一点,但是你看看那些国家地方的老百姓更幸福快乐了吗?
没有了执政党,新加坡就会变成另外一个台湾、菲律宾或泰国。

  台湾在将经国时代曾经是一强大之地,虽然少点自由。蒋经国走了,自由来了,内耗斗争也来了,台湾也完了,彻底的完了,再爬起来的机会基本上是零。我不希望新加坡,我所爱的地方成为第二个台湾。

  为谁而战?
为自己而战,为自己的亲人而战,为辛苦的老新移民所结果实而战,为这个供给我们食衣住行育乐之地而战。离开此地,别无她处。

  最后,我愿意为这美丽的小岛而战,这是我的荣幸。
 

zhugexiansheng

Alfrescian
Loyal
Our highly intelligent ex-MP was so touched by the loyalty of the PR FTs...

放宽胸怀 维护良政

(2010-11-15)

● 吴俊刚
  不久前,一名南洋理工大学的男生对着到访演讲的吴作栋资政说:“I don’t know what I’m defending anymore”,意思是,服过役的他现在已不知为何要保卫新加坡,不知将为何而战。他主要的申诉对象是外来移民。

  这名年轻人的不满之声,得到了好些人的附和,网上的杂音尤其多。但在《联合早报》言论版,我们却连续看到了两篇新移民所写的回应文章。一篇是工作人士李源鉴的《我知为何而战》(11月5日),另一为南洋理工大学一年级生仲珩的《我也知为何而战》(11月10日)。

  这两篇文章讲的都是亲身经历,因此有真实感,也有说服力。文章作者都非土生土长,但他们认同这块土地,因此,大胆表示愿意保卫它,为它而战。两位作者都在多个不同的地方生活过,显然,他们的眼界是比较高的,因为他们有不同的亲身体验作比较,觉得新加坡是个好地方。

  仲珩同学的文章结尾这么写道:“……我们从不问,我是为何而战?因为目标已经很明确,是为自己、为家人、为自己生存的这块土地。至于新、旧移民问题?谁管呀!如果我想要有朝一日,让新加坡以我为荣,你还要斤斤计较,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吗?”

  是的,只要他们认同新加坡,能为新加坡的安定、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并决心为新加坡而战,他们来自何方并不重要。但我想补充:对能够让新加坡以他或她为荣的人,我们不必问他或她从哪里来,但我们却应该知道,他们为何而来?外来人才有那么多的选择,我们应该知道,他们为何选择了新加坡这个弹丸之地、这个世界地图上的小红点?

  一些土生土长的国人现在一谈到外来移民课题,总是先抬出国民服役说事,然后质疑新移民对这块土地的效忠。其实,国民服役是公民的义务,完成义务是应该的。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不到关键时刻,谁知道谁真的会为这片土地而战。但是,我们必须相信,不逃避服役的国民,以及肯放弃原来国籍,落户新加坡的新公民,都深爱这片土地,效忠这个国家,因此,也会誓死保卫它。

  美国应该是接受外来移民最多的国家,长久以来,它就像大海,不择细流,犹如高山,不让土壤,这样的移民政策,成就了它的大与深。如果美国一开始就时刻都在怀疑新移民的效忠,它的移民政策就不可能成功。因为,世界人才不可能涌向一个排外、疑外的国度。

  其实,只要我们温习一下新加坡从开埠到立国的历史,我们就可以认识移民对新加坡发展的重要性。没有移民,渔村不可能变成商港;没有外来人才,历史也可能改写。被视为开国元勋的第一代内阁部长中,外来人才所占的比例之大可以说达到惊人的地步。吴庆瑞、杜进才、拉惹勒南、王邦文……都不是“土产”的。如果把这些人都排除在建国的进程之外,历史肯定是要改写的。

  因此,了解历史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继续实行欢迎外来人才政策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开胸怀,使新加坡继续保持为一个有包容性和人才荟萃的世界之都。

良禽择木而栖
  不过,排外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防卫功能,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这种原始性的情绪更容易滋生和受到煽动。金融风暴引起的社会反应就是最好的说明。因此,实行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也必须具备各种能有效疏导民情的配套。

  但说到底,关键还在经济。人才逐水草而居,择良木而栖,这是客观现实。土生土长的人才如果觉得这块土地没有让他们施展拳脚的机会,他们自会把目光投向国外。这里的水草如果不够丰美,经济情况不佳,外来人才也不会青睐。

  亚洲正在蓬勃发展,这个区域的未来充满了机会,因此,许多世界人才都把目光投注到这里。而新加坡正是一个很好的立足点。最近放弃了英国护照,刚成为新加坡公民的渣打银行区域总裁弗格森(Ray Ferguson)就指出,新加坡是全世界最容易做生意的地方,而亚洲各经济体的前景非常好,新加坡非常好地掌握了时势。这里已成了一块人才的吸铁石,是备受外人欢迎的定居地。

  两个多月前盖洛普(Gallup)发表的一个民调证实了这一点。这个调查机构的研究人员在2007年至2010年间,访问了148个国家的近35万名成年人,同时调查每个国家想迁走和想迁入的人数;这两个数字相减就得到该国净成年人口变化。他们发现,如果迁入和迁出都不受任何限制的话,新加坡480万人口将会增加219%,新西兰400万人口增加184%,沙特阿拉伯2600万人口增加176%。

  人才总是涌向有机会的地方。新加坡不只为国民提供了机会,也为外人提供了机会。这一切都应拜经济发展良好之赐。一个经济搞不好的国家,只可能成为人口净流出国。上述调查就显示,排在名单最后的是西非国家塞拉利昂,它还处于10年内战后的恢复阶段。如果人口移居毫无限制,该国的人口将下降56%。美洲最贫穷国家海地的人口将减少51%。欧盟国家当中排在最后是拉脱维亚,它的230万人口将减少约四分之一,与伊朗并列,比菲律宾稍好一点。

  盖洛普几天前又发表了另一调查,显示新加坡是“潜在净人才流入指数”最高的经济体;也就是说,希望移民我国的受高等教育的外国人数目,远远超过考虑移居海外的本地受高等教育者。在所有亚洲发达经济体当中,日本、韩国、香港和台湾,都面对净人才流失的潜在风险,因此,新加坡在世界上算是鹤立鸡群。

  正如弗格森所指出的,外来人才落户狮城当然也考虑到经济机会以外的因素,这包括治安良好,犯罪率低,一流学校,环境绿化等。相信这些都是外来人才决定落户之前必然要考虑的共同要素。新加坡是如何具备了这么多吸引外人的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呢?答案只有一个:善治与良政。因此,我们须放宽胸怀,欢迎人才,也应竭力维护良政,只有这样,美丽狮城才能持续发光发亮。
 

sinren67

Alfrescian
Loyal
仲珩 will be mentioned in the 2011's National Day rally speech by Loong.

That's 仲珩's intention.

Smart
 
Top